“00后”走上边境邮路
作者:中国邮政报采访组 叶雨晨 莫树森 孙琳 张平 孙伟光 梁健 汪林莉
时间:2025-11-03     来源:中国邮政网

右江河谷秋色如画

百色

这座镶嵌在群山之间的边陲山城

正迎来新的邮政篇章

从蜿蜒的边境邮路

到智慧物流的全面覆盖

从翻山越岭的坚定脚步

到新技术、新工具的加持

与新传承的延续

十年间

这条被称为“邮政血脉”的路

让温暖穿越山水

让希望抵达家门

“再走边疆邮路”广西段

就从这片红色与热烈交织的土地启程

  清晨的百色在光影中苏醒,右江水泛着粼粼波光,静静穿行于山谷之间。采访车沿着崭新的公路缓缓西行,驶向庄严矗立的百色起义纪念馆。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纸页如时光信物,无声诉说着往昔;那永不消逝的电波,曾将红七军与右江革命根据地紧紧相连。红色邮政的精神,如同右江之水,奔流不息。

百色起义纪念馆内,讲解员向采访组讲述百色起义的历史背景与革命历程

  10月27日15点30分,位于那坡县平孟镇的平孟邮政所迎来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00后”投递员黄河振正熟练地清点出班邮件。短短十分钟,已有十几位村民前来取件。“现在方便多了,手机填单,节假日也营业。”村民笑着说。

在平孟邮政所内,黄河振耐心协助村民查看取件信息

  邮件整理完毕,黄河振跨上摩托车出发。邮政所虽配备了汽车,但前些日子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导致道路难行,摩托车成了最佳选择。他负责的邮路全长46公里,覆盖6个建制村和5个抵边屯。无论晴雨,党报党刊和邮件总能准时送到边防哨所和边境村民手中。邮包里的邮件量已从当年不足百件,增至如今每日200多件。

黄河振沿着哨所台阶稳步前行

  采访组随黄河振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塌方痕迹尚在,山势依旧峻峭。拐过十几道弯,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轮廓渐渐清晰。62岁的哨长凌尚前早已等在门口。这位坚守边境44年的“活界碑”,与邮政有着特殊的情缘。

凌尚前从黄河振手中接过当日党报党刊

  在今年九三阅兵仪式现场,凌尚前与桑南才一见如故。“他守邮路,我守国门,守国门就是守家门,我们做的都是一样的事。”凌尚前说,桑南才“风雨无阻”的坚守,让他想起自己与邮政四十多年的紧密联系。“十年前邮路还很难走,邮政投递员走路上山,要一周才能来一次,现在每天都能把邮件送到我们哨所。”

凌尚前向记者分享自己坚守边境44年的故事

  蜿蜒的中越边境邮路上,邮车取代步行,智能终端取代人工。不变的,是那抹穿越群山的“邮政绿”。如今,广西邮政农村投递汽车化率达82%,289个边境自然村提前实现每周三个频次及以上的投递服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像黄河振一样的新时代邮政人,用青春丈量山河,用初心连接万家。

镜头下的百色市城区风景秀丽

  离开平孟镇,采访组来到靖西邮件处理中心。十里八村的每一个包裹,都从这里出发。十年来,这里从600平方米扩至2000平方米,日均处理量从2000—3000件增至15000件。过去人工分拣、手工录入,处理一车邮件需要两三个小时;如今顶扫设备与伸缩皮带机协同作战,一小时可高效处理7000余件包裹。

靖西邮件处理中心是当地邮件分拣、转运的重要枢纽

  靖西市邮政分公司总经理李鹏告诉记者,十年间,靖西市分公司实现了全面跨越: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使邮件投递从“能送”升级为“送好”,新能源车队成为“移动名片”,“00后”大学毕业生加入邮政行列。他们语言通、技术强,让服务更加智能、更有温度。

  在靖西市岳圩镇桑叶种植基地,28岁的投递员黄忠财正协助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升空。无人机载重30公斤,代替70岁老人扛起沉重的农药、化肥。“老人自己喷药,一天喷不完;我们帮助他们,用无人机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黄忠财说,线路没变,山还是那座山,但工具变了,初心未改。

黄忠财在桑叶种植基地协助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升空

  问起为何选择成为边境投递员,黄忠财眼中闪着光说,曾在新疆从军时,遇到大雪封山,看到一抹邮政绿穿越冰原,那是他最受震撼的瞬间。现在他也成为这抹绿继续传递温暖。除了投递,他还帮老人扫码充话费、连Wi-Fi。“我把东西送进去,他们就不用跑。将来我父母老了,也希望有人这样帮他们。”话虽朴实,但却是最深的信念。

黄忠财整理好待投递邮件后准备出班

  邮车在群山间穿行,无人机在希望的田野上划出新的航迹。哨所上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双腿奔走到汽车驰骋,从崎岖山道到畅通邮路,从历史烽火到边境新歌,变的是工具与时代,不变的是“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