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聚焦痛点难点,汇集民声民意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写满民生关切(工人日报)
作者: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琛 杨召奎 北梦原 苏墨
时间:2024-03-07     来源:工人日报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全国两会启幕,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汇集民声民意,聚焦痛点难点问题,带来了一份份写满民生关切的建议提案。

  如何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如何让民生保障与改善更有力度、更有温度?代表委员们有哪些好建议好办法,背后又有怎样的新愿景新期待?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就业优先,兜稳“最大的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的稳就业政策主线——“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是重点群体之一,2024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1179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民进中央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委员认为,平衡人才供需端矛盾,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治本之策。他呼吁,加强人才供需的研判预判,降低数据和信息迟滞,为调节人才供需提供有效服务。

  “过去找工作,都是去招聘会。现在,很多年轻人会通过直播获取求职信息。”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系教授邱宁宏代表认为,可以更多地挖掘直播带岗的作用,助力大中专院校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

  近年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快速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同时也催生出众多新职业。“希望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得到更好解决,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龙里县分公司揽投部揽投员莫富元代表建议,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让新职业更好发挥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关注新需求,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

  “‘新老人’的知识视野更开阔,收入和消费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他们更追求文化娱乐、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代表观察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已成为新趋势。

  “应该为‘新老人’的生活创造更多可能。”吴国平代表呼吁,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市场开发更多文化旅游养老、在线教育养老、文化娱乐养老等新型养老产品。

  北京前门都一处餐饮有限公司副经理吴华侠代表特别关注“舌尖上”的幸福晚年。“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老年食堂建设,但目前老年助餐服务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吴华侠代表建议,按照居家养老送餐和社区集中就餐两种模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化建设,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相关服务可持续发展,并提升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小托育”是关系家庭幸福的“大民生”。“如果能将2岁至3岁的幼儿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体系,家庭的养育负担能减轻不少。”四川省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庹庆明代表表示。

  “入托入园收费如果能适当减免,也能减轻不少养育负担。”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专职副主任熊水龙委员也呼吁,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提质增效,让看病就医更实惠

  近年来,随着集采工作的持续开展,“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23年底,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在天津开标,产生了拟中选结果,覆盖高值医用耗材30个品种,平均降价70%左右。下一步,如何推进集采提质增效,让看病就医更实惠,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在救治危重患者、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植入性医疗器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建安委员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以植入性医疗器械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水平仍偏低,一些关键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如果能推动国产植入性医疗器械尽快投入使用,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今年两会,王建安委员将为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高质量创新和规范管理建言,“希望相关部门能为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研究注册、应用、保护、管理等全链条环节开通绿色通道。”

  “一些疾病需要用到的高价药、医疗器械等不能报销,治疗费用就会比较高。”同样关心医疗问题的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邮政分公司归仁支局支局长殷勇代表建议,提高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比例,让医保更多地惠及民生。

  加强住房保障,提升幸福生活指数

  住房问题关系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国持续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发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这让不少为住房问题犯愁的年轻人和新市民群体看到了希望,同时也产生了更高的政策期待。

  “保障性住房总体上仍供给不足。”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建飚委员呼吁,统筹商品房和保障房用地供应,通过收购市场存量房进行改建、优化土地和财政等支持措施,多措并举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陕西长安华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京连委员建议,加快构建新的住房体系,“将现有‘家庭刚需型住房与改善型住房’分类标准调整为‘家庭保障型住房与家庭非保障型住房’,按人均35平方米标准制定新的家庭保障型住房标准,并调整相关优惠政策”。

  “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需求在提升,在建设中还应考虑到‘全龄友好’,比如完善适老化设施、增加儿童活动空间等。还可以利用绿色低碳、智能化管理等技术,降低住房的使用维护费用,提升居住体验。”陈建飚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