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冰霜刻面,冻不僵你奔走的脚步;四十万公里邮路漫漫,压不垮你挺立的脊梁。你用冻红的手指,为乡亲们投递温暖;用善良与爱心,为老人们分忧解难。让无悔的青春在冻土上写下诺言:“邮包虽小,诚信无疆!”
——王秀珑荣获2024“诚信之星”组委会评语在祖国版图最北端的“金鸡之冠”上,有一个小村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这里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3摄氏度。就是在这样一片极寒之地,一抹“邮政绿”21年来始终如一地穿梭在冰天雪地之间,用行动坚守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他是王秀珑,北极村邮政支局唯一的投递员。
当城市里的“快递小哥”骑着电动车飞驰时,王秀珑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没膝的雪地里;当别人抱怨天气太冷时,他却在担心怀里的邮件会不会冻坏。推着满载邮件的车子,踩着没膝深的积雪,一趟邮路走下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好的体力,更需要足够坚韧的毅力。王秀珑用一颗炙热的心冲破了极地的严寒,战胜了生理极限的挑战,给极地军民送去无限的温暖。
一个军礼 一声感谢
素有“北陲第一哨”之称的北极哨所就位于北极村,这个最北哨所是王秀珑邮路上最远的投递点,也是邮件最多、任务最重的投递点,一个往返要10多公里。
到了冬季,北极村就是个冰雪的世界。王秀珑出班时必须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才能避免被冻伤。大雪天,他要一刻不停地在过膝的深雪里赶路,好让自身多产生点热量以抵御极寒,同时减少在路上耽误的时间。每次归班,王秀珑身上的棉衣都会因被汗水浸湿而冻得硬邦邦的。这是他一年投递工作中最难熬的日子,而这样的日子要持续8个月。
“王哥,帮我买点药”“王哥,帮我捎点吃的”……战士们和王秀珑打交道久了,都亲切地喊他“王哥”。平日里,只要战士们有需求,不管时间多晚,王秀珑都会第一时间帮他们把物品送到。一次,哨所的一位战士需要乘飞机,托家人寄来了身份证。但直到出发的前一晚,身份证才被送到支局。王秀珑得知后,第一时间帮这名战士找到身份证邮件,连夜交到他手中。
每天,王秀珑来哨所送完邮件后,还会将战士们需要邮寄的包裹和信件带走。对待每一件邮件,王秀珑都十分认真,因为他知道,这是亲人的思念。看到怕冻的邮件,王秀珑就将它放到怀里。当接过带着体温的邮包时,战士们感动得哭了。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寒来暑往,王秀珑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战士,可在最北哨所一直没变的是这位绿衣信使朴实的笑脸。就这样,王秀珑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到退伍季,战士们和他告别时,都会庄重地向他行一个军礼,以表感谢。
“中国邮政不仅提供了普遍服务,还为军民共建作出了贡献。”漠河边防驻军某部领导感慨地说,“邮政员工总是按时投递报刊和邮件,这些年,从未积压过一封信、一件邮件。我为邮政的服务点赞!”
面对一个个郑重的军礼、一句句真诚的感谢,王秀珑说:“能为战士们服务,我感到很自豪。战士们的军礼就是给我的最好奖章。”
一个嘱托 一份信赖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种不知什么时候扎根在百姓心里的情感,随着王秀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变得更加深沉和厚重。
只要一走到街上,王秀珑就有打不完的招呼。手机卡剪卡找他,无线宽带不好使找他,打印机坏了也找他……北极村里的老人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王秀珑。如今,越来越多村里的老人开始频繁地网购,但他们大部分都不熟悉购买和售后流程,一遇到问题,就找王秀珑帮忙。张大娘在网上买了玉米种子,结果商家发来了几袋化肥,她不会退货,也不会跟客服沟通,只好来找王秀珑。
“秀珑这孩子好,特别负责,不光送包裹,我们这些老年人谁要想买张火车票、交个电话费什么的,找他办都好使。”60多岁的丛秉武大爷总喜欢跟周围的人夸王秀珑。王秀珑还自制“备忘本”,记录下全村孤寡老人的需求:张大爷的降压药每月15号需补货,李奶奶的孙女生日要寄礼物……多年来,他累计代购物资超万次。王秀珑把乡亲们时刻放在心里,乡亲们也早就把他当成了亲人。
有人问王秀珑,每天管这么多事儿,也没个跑腿费,图啥?他说:“乡亲们的笑容,就是最好的报酬。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包裹都让我牵挂,我想一直为他们服务下去,守护好这条连接着大家美好生活的邮路。”
随着夏天的到来,王秀珑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北极村是中国境内观测极光的最佳地点,夏至前后,大量游客涌入北极村。王秀珑所在的最北邮局,也成了游客们的热门打卡点。这段时间也是王秀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问路的、找宾馆的、帮忙拍照的……7点一上班,他就被游客围住。
一次,王秀珑投递完邮件正往回走,忽然注意到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在路边焦急地张望,眼神中透着无助。“大爷,您需要帮忙吗?”王秀珑快步上前询问。原来,这天,老人和家人分头行动,自己出来游玩拍照,手机却没电了,又找不到回宾馆的路,宾馆名字也忘了。“大爷,您别急,这儿我熟。”王秀珑二话不说,搀扶着老人一家一家宾馆寻找。当终于找到家人时,老人激动地拉着王秀珑执意要留他吃饭,王秀珑笑着拒绝了。回到支局,为了让游客都能及时寄出来自北极村的问候,王秀珑又一直坚守岗位,当最后一位游客写完明信片离开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一句承诺 一份责任
“嘀嘀嘀”……2024年“双11”,北极村支局正赶上重新装修,可室内依旧能听到邮件扫描录入的声音。原来由于邮件录入系统和设备无法迁移,为了不耽误邮件寄递,王秀珑坚持在这里完成邮件处理工作。
身为支局唯一的投递员,王秀珑全年无休地收件、投件。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他总是戴着口罩,口齿有些不清晰,原因是他的前门牙脱落了。但修复牙齿要到县城,王秀珑舍不得在往返路程上耽误时间,更不要说牙齿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治好,他干脆先把这事放下了。
村民张大爷和王秀珑的父亲是朋友。作为用户,张大爷感叹自己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王秀珑,但作为长辈,他总是劝王秀珑换份工作,说现在的工作“太累,没歇的时候”。其实,王秀珑本有机会选择环境更好、收入更高的工作。2011年,北极村成立了5个大公司安置当地农民就业,家人都希望他离开邮政去新成立的公司上班,可他没有离开。前几年,又有一家大型公司向王秀珑发出了入职邀请,朋友们也都劝他辞了投递员的工作。可王秀珑依旧选择坚守,像往常一样按时出现在乡亲们面前,打开小本子,记录下村民们要寄什么东西、买什么东西。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这是王秀珑最爱唱的一首歌。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常年从事投递工作,让王秀珑练就了一手绝活儿,只要看手机后四位数,就能知道邮件是哪家的。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王秀珑始终以一片真情服务着这条邮路上的军民。21年来,他累计为军民投递信件12万余件,投递里程达40万公里,收寄战士包裹2500余件,助力家乡的蓝莓、木耳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每年发寄家乡特产包裹万余件。
岁月的烟尘散尽,那抹“邮政绿”却依然清新。正如王秀珑所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邮政人应该做的,能为保卫祖国安全、守护百姓的战士做点儿事,能为边疆的百姓服务,自己好像也成了一名守卫祖国的战士。”
邮包虽小,诚信无疆。“暖男信使”王秀珑,这位北极村军民常常挂在嘴边的“年轻人”,20多年来,用双脚丈量出了一条特殊的生命线。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王秀珑在这条邮路上留下的不仅是绿衣人坚实的足迹,更是一份份饱含温情的承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承诺,他把感动深深地印在了边疆老百姓和边防战士的心里。北极村一代代邮政人不惧艰险、吃苦耐劳,一抹抹永不褪色的“邮政绿”,肩负起“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使命担当,用爱心、真情和诚信构筑起了一条服务社会和群众的“爱民拥军路”,成为了北极村最温暖的风景。
只有将邮件交到用户手中,王秀珑才放心。□于震 摄
王秀珑的摩托车上总是载满了邮件。□赵宏伟 摄
赶上商家发错货了,王秀珑总是热心地帮着联系退货事宜。 □尚洋 摄